营养治疗是与手术、药物治疗并重的一线治疗,医用食品是为满足患者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等特殊疾病人群对营养素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置而成的配方食品,是营养治疗的重要武器。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医用食品在增强临床治疗效果、促进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从国内公立医疗机构运营绩效来看,实施临床营养治疗可以有效控制次均费用增长率,降低药占比与耗占比,降低平均住院日,提高床位周转率等。以上这些指标均能够切实贴合公立医疗机构的运营考核指标,为公立医疗机构精细化运营提质增效。价值分析如下:
国家层面
1、医用食品降低医保基金的支出
医用食品在疾病的治疗预防和康复过程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根据2020年美国发布的官方数据,住院期间口服营养补充者平均住院时间缩短2.3天,下降幅度为21%,医疗费用节约4734美元,下降幅度高达22%。欧盟采用荷兰全国社区疾病相关性营养不良患者研究数据显示,口服营养补充可节省医疗费用,节省幅度为18.9%。由此判断,医用食品的应用将会大幅度降低我国医保基金的支出。2019年6月30日,国家医保局公布《2018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全国职工医保参保人员医疗总费用12140亿元。如果按营养干预降低医疗成本20%计算,每年国家至少可以节约医疗费用2400亿人民币。
2、节约国家医疗资源
医疗资源是指提供医疗服务的生产要素的总称,通常包括人员、医疗费用、医疗机构、医疗床位、医疗设施和装备、知识技能和信息等。随着老龄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医疗机构住院人数越多,医疗费用支出暴增,使我国医保资金捉襟见肘。
2020年6月15日,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发表的《特医产业的中国机遇》文章中描述,按2.1亿住院人数,最低35%有临床营养支持治疗需求,仅院内市场,医用食品将不低于每年500亿人民币市场。按美国每名合理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节约4000美元计算,我国住院患者使用医用食品500亿元/年的规模,可为国家节约医疗资源3000亿美金。
医院层面
1、降低医疗成本
随着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全面铺开,规范医疗行为,控制医疗费用,倒逼医院管理改革,降费增效成为新一轮医改重要议题和目标。DRG支付标准固定,自费费用越高,医保给医院结算的越少,意味着未来自费项目和产品在医院逐渐消失,医院的收益来源于省钱,控制成本成为核心目标,成为医院未来的经营方向。
美国菲利普斯研究大学是目前样本量最大的研究,高达116万人。分为两组,一组是住院期间口服营养补充,另一组是没有口服营养补充,发现接受口服营养补充的这组患者,减少21%的住院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缩短了2.3天。扣除购买营养剂的费用之后,医疗费用节约了21.6%。计算出在营养上花一块钱,治疗费用可以节约52块钱。
以年收入10亿元的医院为例,医疗成本不低于5亿元(医疗成本不低于医院收入额的50%,其中不含人员成本)。按营养干预降低医疗成本20%计算,则节省了1亿元的支出。DRG结算模式下,节省的支出,就是医院多得的利润。
2、增加新的盈利点
当前,随着新医改政策不断向纵深推进,公立医院从三大补偿渠道(药品收入、医疗服务收入和政府补偿)转变为医疗服务收入和政府补偿两大渠道。在此现状下,政府财政补助收入在公立医院支出占比稳定在8%左右,且其增长率呈不断下降趋势,所以公立医院亟需建立长期有效的补偿渠道。诸多迹象表明,临床营养治疗将成为医院运营管理中新的经济增长点。
医用食品完全可以作为医院收入长期有效的补偿渠道,根据国家政策,医院销售医用食品可自主定价,一般加价5%-15%(类药品加价率)。根据国内外相关数据统计,医用食品年销售额约占医院总收入的5-8%,假设医院医疗年销售额为10亿元,医用食品销售额预估为5000-8000万,医院利润250-1200万。
患者层面
营养针对个人康复,手术和药物只针对疾病。营养可以提升药物的疗效,药物却增加对营养的需求。而医用食品,就是医学营养的“武器弹药”!实际上患者住院期间,不仅其自身治疗、营养要花钱,陪护家人请假的工资损失、日常花费也不少,如果需要专职护理人员,则花费更高。使用医用食品却可以让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恢复到最佳的康复状态,减轻了患者和家庭的心理及经济负担。
总结,患者消费医用食品就是在节约成本。另外,在当前药耗降价、DRGS等医改政策下,患者住院周期缩短,院内总体支出随之下降,也给了患者足够的营养预算额度。充分发挥医用食品在营养治疗的作用,可以起到改善临床结局、节约医疗费用的双重作用,是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完美体现。
素材来源网络,如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