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临床营养的概念
临床营养是利用食物特性,通过调整病理状态下的机体代谢,达到缓解症状、促进康复以及提高愈后生活质量的目的,又称治疗营养。广义上可拓展到中医的药食同源、特定人群膳食、肠道菌群等。
02临床营养的支持方式
临床营养包括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与肠内营养(ebteral nutrition,EN),营养门诊、科研教学、知识宣教等。肠外营养主要是静脉注射药品,肠内营养主要是特医食品和配置型营养。
03临床营养的发展史
20世纪70年代,临床营养在临床工作中常是“助攻手”,起到支持作用。针对腹部大手术、肠瘘、短肠综合征、危重症等无法进食的患者,临床医生采用肠外营养、肠内营养支持等方法,可挽救大量临床患者的生命,营养治疗也成为临床医生诊疗的好帮手。
随着人们对于营养素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于全生命周期人群以及各种疾病人群的个体化营养需要量的描述更细致,精准营养治疗也逐渐得以提出,并逐步发展。它可将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三者有机统一,是提高床位周转率、提高疾病治愈率、降低药占比及医疗支出的有效途径。
随着临床营养在疾病防治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也越来越受重视,临床工作对营养治疗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营养行动计划(2017—2030年)》中明确提出开展“临床营养行动”,要求开展住院患者营养筛查、评价、诊断和治疗。2008年,北京协和医院在国内率先发布报告,应用营养风险筛查工具(NRS2002),对我国11个城市的15098名患者进行营养筛查及评估,发现营养不良和营养风险发生率分别为10.4%和33.8%。由此可见,临床营养工作任重而道远。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临床营养工作曾走过一段弯路,由于未能明确临床营养工作制度、工作定位、人员培训及工作模式,导致不少医院营养科提供的服务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营养健康的迫切需求。
2009年以前,我国仅有不足100家三级医疗机构开设营养科,各领域专业人员约2400人。全国各级医院约有312万张病床,而营养专业人员数与床位数的比例为1∶1300,不到欧美国家的五十分之一。在约1.4亿人次的住院总人次中,约7000万人次明确存在各类营养问题,而当年系统接受临床营养诊断与治疗的患者仅不足2万人次。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深入,营养科面临着需要明确定位、加强建设和完善管理等一系列问题。2009年,《卫生部医政司关于开展临床营养科设置试点工作的通知》发布,将营养在疾病治疗中的角色从“辅助治疗”转为“营养治疗”。
近年来,医疗机构营养科逐步纳入医政管理,引起各医院行政部门的重视。2012年年底,已有近1000家三级医院的医疗机构开设了营养科(占同级全部医疗机构的50%),各类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营养专业人员与床位比为1∶311。
近10年来,国内设立营养科室的医疗机构数量大幅增加,39.61%的营养科室归属于医技科室,29.95%和19.32%的营养科室分别归属于其他类科室和临床科室。
2022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制定了《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要求医疗机构加强临床营养科的建设和管理,持续提高临床营养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该指南还明确要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以及肿瘤、儿童、精神等专科医院设置临床营养科,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建设和管理。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其他医疗机构参照相关规定设置、建设和管理临床营养科。
临床营养治疗可以增强各种临床治疗手段效果,减少感染等并发症,加快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期,减少医疗费用,是医学发展的重要趋势。
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