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制剂按照不同方法可分为不同类型,例如肠内营养制按照氮源可分为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剂、短肽型肠内营养剂以及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剂三种,按照营养组成可分为要素制剂、非要素制剂、组件制剂和特殊治疗用制剂四种。
一、肠内营养制剂按照氮源分类。
· 1、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剂:主要为低脂的粉剂,含有18种氨基酸、多种电解质和微量元素、多种维生素及谷氨酰胺、生物素、脂肪等营养要素,不需要消化就能被肠黏膜吸收,适用于重症代谢障碍及胃肠道功能障碍的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但更侧重于消化道仅有部分功能、患胰病的患者,例如有营养风险的轻型胰腺炎、重症胰腺炎的恢复期、有营养风险的慢性胰腺功能故障患者、短肠综合征患者等。
· 2、短肽型肠内营养剂:主要成分为水解乳清蛋白、麦芽糊精、植物油、矿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具有良好的营养作用,脂肪吸收率相对更高,适用于胃肠道功能有损失,而不能或不愿进食足够数量的常规食物以满足机体营养需求,应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例如胰腺炎、感染性肠道疾病等代谢性胃肠道功能障碍,危重疾病以及营养不良患者的术前喂养、肠道准备。
· 3、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剂:不含有膳食纤维,适用于严重胃肠道狭窄和肠瘘患者。
二、肠内营养制剂按照营养组成分类。
· 1、要素制剂,主要由单体物质组成,化学成分比较明确,包括氨基酸或多肽类、脂肪、葡萄糖、多种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既能为患者提供必需的蛋白质、热能和其他营养素,又可被肠道直接或近似直接吸收与利用,主要适用于肠道消化及吸收功能受损的患者,如胰腺炎、短肠综合征等患者。
· 2、非要素制剂,以完整蛋白质或游离大分子肽为氮源,临床上的应用较广泛,使用方便,耐受性好,适用于肠道功能较好的患者。
· 3、组件制剂,又称不完全制剂,仅以某种或某类营养素为主,例如蛋白质组件、糖类组件、脂肪组件、维生素组件和矿物质组件等,可作为完全制剂的补充,弥补完全制剂无法满足个体差异方面的不足;也可按照患者对某种营养素的特殊需求,例如烧伤、糖尿病、肝衰竭、肾衰竭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素构成相应的组件配方。
· 4、特殊治疗用制剂,是指根据疾病不同特性给予患者特殊的营养制剂,例如糖尿病专用制剂、肿瘤专用制剂、肺部疾病专用制剂、婴儿专用制剂、肝衰竭专用制剂、先天性氨基酸代谢缺陷症专用制剂及肾衰竭专用制剂等。
肠外营养液大致分为糖类、脂肪类、氨基酸类、维生素类。糖类主要是补充葡萄糖、果糖等,临床经常使用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是机体最主要的能量底物,是全营养混合液中唯一的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类是蛋白质水解后的结构单位。脂肪类临床常用脂肪乳为20%-30%的浓度,有利于机体吸收提供能量。维生素类包括复合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
肠外营养液应在医疗机构静脉药物配置中心集中配置,配置区域和成品复合间温度应控制在20℃-25℃,湿度在50%-70%。超净工作台是场外营养液的主要配置场所,配置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技术进行,保证营养液安全、无菌。配置完成后,需肉眼检查混合液有无分层或颜色沉淀等变化,并再次复合药物,配置处方和标签。若有分层,颜色变化,沉淀稀疏,则应停止使用。
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区别
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都是为机体供给营养的方式,二者输入营养的方式、营养的吸收效果、应用时间不同,此外费用、引发并发症这些方面,均有很大的区别。
1、输入方式:肠内营养是指各种营养素通过口服、鼻胃管、十二指肠置管、鼻空肠置管等方式进入患者胃肠道,使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而肠外营养是指以中心静脉和周围静脉途径的方式,通过血液循环来补充营养;
2、吸收效果:从营养成分而言,肠内营养供给的比较全面,配方可涵盖多种营养成分,能够均衡、全面地补充营养,而肠外营养能补充的营养素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多是碳水化合物、脂肪乳、维生素、电解质等;
3、应用时间:肠内营养可以长期、连续的使用,能够帮助改变患者的胃肠道功能,以增强体质,有利于改善身体的各项生理功能。但肠外营养只能在特定的短期时间内使用,因为肠外营养要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供给,而患者不能够长期进行静脉注射大分子药物,所以其应用时间也具有限制;
4、费用:肠内营养的费用来说相对较低,而肠外营养的费用相对来说比较高;
5、并发症:肠内营养的并发症比较少,输注速度过快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但改善输注速度后多可改善。肠外营养的并发症相对比较多,如气胸、血管神经损伤、胸导管损伤、空气栓塞等,还可能出现一些代谢并发症,例如血清电解质紊乱、微量元素缺乏、血糖波动、肝功能异常等,甚至还可能会引起胆囊结石、胆汁淤积,还有些患者会出现肠源性感染等。
综上所述,如果患者需要长期的补充营养,应根据个人病情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更合适的营养供给方式。临床上很多疾病比如肠肿瘤术后、克罗恩病、急性重症胰腺炎等,这些患者均需要进行肠内营养以改善疾病状态。
素材来源网络,如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