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可以通过吃饭来维持生命活动,但对于患者来说,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正常吃饭,这时,就需要营养支持来保证人体的各种营养需求。
营养支持,可以分为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两种方式。肠外营养,指以静脉注射的方式,通过外周静脉或中心静脉向体内注射营养素。这个老百姓比较熟悉,今天和大家聊聊肠内营养。
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指具有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的患者,因机体病理、生理改变或一些治疗的特殊要求,通过口服或管饲等方式提供能量和营养素,经胃肠道消化吸收,从而满足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支持疗法。
肠内营养使用的不是普通食物,而是肠内营养制剂,包括药字号制剂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肠内营养给药途径可经口服或管饲,给药途径选择取决于患者的疾病类型、身体状况、胃肠功能等情况。口服是最安全的肠内营养给药途径之一,一般口服给药达不到需要总量的50%时需要管饲给药。根据置管头端位置不同分为胃内和肠内置管。
?不能经口进食,摄食不足或有摄食禁忌的患者。如中风患者、食管癌等。
?有胃肠道疾病,胃肠造瘘,神经性厌食或胃瘫的患者。
?肿瘤化疗、放疗患者。手术切除癌变的胃肠组织,会直接导致微量元素缺乏或消化吸收面积减少,机体减少对食物的摄取量;同时放疗会加大肠瘘、放射性肠炎等发生率,直接影响消化吸收能力;化疗后化疗药物对机体的影响不仅局限在肿瘤细胞内,而且还可以影响正常组织细胞。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口炎、咽炎、胃肠道黏膜炎症。通过补充肠内营养有利于患者均衡营养,提升抵抗力来对抗肿瘤。
?术后初愈患者:手术之后的患者经历了手术创伤或出血,一般身体较虚弱,抵抗力较差,因此需要较为均衡的营养补充。另外术后伤口的愈合需要身体大量的养分支持,因此对营养的需求也较高。
?患者肠道手术前准备:一般在进行肠道手术前要求患者进食流食,但是生活中的流食大多数营养配比不足,容易使患者出现营养不良,体质下降的情况。因此手术前肠内营养是很好的营养补充剂,既能保证患者保持流质饮食,又能提供充足的营养为术前做好准备。
患者是否需要肠内营养是要经过营养医师的一系列评估来制定营养方案,目前营养医师通过三步来制定营养方案:
主要使用营养风险筛查表,对营养筛查阳性的患者,需要进行下一步——营养评估。
营养评估的常用方法包括营养评估量表、膳食调查、人体学测量和能量需求估算。营养评估量表数量众多,临床上以主观整体评估(SGA)、患者主观整体评估(PG-SGA)、微型营养评估(MNA)、全球营养不良领导倡议(GLIM)最为常用。对不同人群实施营养评估时应该选择不同的量表。
通过营养评估将患者分为无营养不良和营养不良两类。无营养不良的患者无需营养干预。营养不良的患者应进行严重程度分级,实施进一步的综合评价,或同时实施营养治疗。
在营养评估的基础上,通过病史、查体、实验室和器械检查分析导致营养不良的原因(原发病)。将营养不良的类型分为单纯性营养不良、复杂性营养不良两型,从而制定营养支持方案。
?整蛋白全营养制剂:营养较为全面,如每日摄入足够全营养制剂,可满足一个人每日所需的所有营养。可家庭自制匀浆膳:价格低,适合家庭肠内营养支持患者。
?要素型全营养制剂:对于消化吸收功能不良的患者,可以选择小分子肠内营养制剂,减少消化道的负担。
?疾病专用型肠内营养制剂:包括肿瘤专用型、糖尿病专用型、肾病专用型,适用于合并慢性疾病的患者。
?特殊组件制剂:用于缺少某一类营养素患者的额外补充,比如乳清蛋白粉、膳食纤维素等,通过额外补充营养制剂来满足每日营养的需要。
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有一定优势,比如可改善和维持肠道黏膜细胞结构与功能完整性,保持胃肠道固有菌群正常生长。刺激消化液和胃肠道激素的分泌,促进胆囊收缩、胃肠蠕动,减少肝胆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并发症较少,费用较低等。但使用不当,也会出现一定的不良反应和感染(如肺炎)、代谢紊乱(如高血糖)、喂养不耐受(如胃残余量增多)等并发症,此外还存在一定的禁忌症,如肠梗阻、肠麻痹、急性胰腺炎早期炎症反应期、对肠内营养组分过敏者、顽固性腹泻或呕吐、严重腹腔感染、严重的消化或吸收不良、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等,建议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评估和使用。
素材来自网络,如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