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公司电话 9:00-17:30  周一到周五
网站首页 >> 特医食品市场“蓝海”,亟待打通进院“最后一公里”

特医食品市场“蓝海”,亟待打通进院“最后一公里”

作者:九游会 发布时间:2022-05-03 12:33:37 浏览次数:924

特医食品虽然蓝海一片,但进入医院的最后一公里却仍走不通,特医食品还有很多槛要迈过去。

目前特医食品按照法规规定,普通全营养可以在医院、线上买到;疾病特医性的配方现在只能通过医院和药店,其中药房有自己进药、出药的顺畅通路,但整个特医品类进入到医院诊疗路径还在探索,因为医院没有这一品类的收费码而无法收费,患者只能再去药店购买。

近日,在健康科学营养行业论坛上,雀巢健康科学大中华区总裁顾欣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特医食品虽然蓝海一片,但进入医院的最后一公里却仍走不通。

特医食品即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是指为满足进食受限,消化道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一类配方食品。

在2015年之前,中国市场的特医食品被当作肠内营养制剂,是当药品来使用的,至2015年新的《食品安全法》颁布后,才将特医食品归到特殊食品的范畴。

对此,北京世纪坛医院胃肠外科主任、临床营养科主任、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主任石汉平建议,要让特医食品在疾病的治疗预防和康复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首先要提高对营养的认识,进行科普宣教,让更多患者和医务人员了解特医食品的临床疗效,在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和节约医疗费用方面的价值,学会可以推广特医食品的学术价值,政府管理部门对特医食品产业进行更多的政策倾斜等。

市场巨大 

全球首例特医食品诞生于1957年,用于苯丙酮尿症的膳食治疗,当时是经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作为“孤儿药”上市。之后随着一系列相关规定出台,美国的医用食品逐步走上正轨,开始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从2016年到2021年,中国特医食品市场规模逐步扩大,且增速远高于全球特医食品市场规模增速,年平均增速超过30%。

此外,我国特医食品市场规模占据全球特医食品市场规模的份额在进一步增大。

2016年,这一占比仅为3.9%;2020年,占比已经攀升至9.5%。2020年,全球特医食品市场规模为814.8亿元。国内特医食品市场规模为77.2亿元。

当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通过注册的特医食品有80余款,雀巢、雅培两家外资企业独占第一梯队,旗下分别拥有11款、8款特医食品,而国内首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母婴营养食品生产企业圣元集团以5款产品获批数位列第三。

后续也有诸多企业取得进展,如华森制药(002907.SZ)4月25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自研的2款特医食品,目前处于小试阶段,相关配方已经以营养食品的身份,在市场上进行销售。实际上,这些特医配方都不是简单的配方,都需要做到精准营养。

顾欣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称,特医的全营养配方至少要28-30种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比例还要符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要求。

普通的老年人吃普通全营养特医配方就可以,但如果有糖尿病,就要选低生糖指数的,有肾病的还要调整蛋白质的量和构成。还有癌症患者,事实上,尤其是很多晚期癌症患者,会出现很多营养问题。” 顾欣鑫指出。

有文献介绍,2019年我国年住院人次2.6亿,手术量6900万台,其中40%-50%住院患者营养不良。同时,我国肿瘤患者约450万,肿瘤患者营养不良高达80%; 

此外,2019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2.54亿,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1.76亿,约29%老年人营养不良,且65岁以上老年人营养不良风险高于65岁以下人群40%以上。

石汉平称,中国每年在冠心病、结直肠癌、乳腺癌、麻疹、头颈部肿瘤等15种疾病的基础上,因营养不良导致直接死亡的患者有40万人。

另有研究表明,肿瘤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上营养治疗,死亡风险降低30%。“与昂贵的抗肿瘤疗法相比,营养治疗不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而且治疗费用较低,但目前在中国的普及度有限。

据《中国常见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调查》显示,中国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达80%,中重度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达58%。

其中,26.1%的患者重度营养不良,仅有19.6%的患者无营养不良。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王贵齐也指出,治疗营养不良,需要手段、需要武器,就像外科医生需要手术刀做手术一样。

治疗营养不良的有效武器就是特医食品,并且呼吁,每个人用好特医食品,保障自身健康。

另外,过敏性疾病作为世界卫生组织列出的21世纪重点防护疾病之一,近年来在中国婴幼儿间的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在全国33个城市开展的现况调查显示,中国0~2岁的孩子家长报告宝宝曾发生或正在发生过敏性疾病的比例高达40.9%,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发病率为0.83%-3.5%。

牛奶蛋白过敏临床表现多样,严重者会出现拒食、腹泻、呕吐或反流而导致生长发育障碍等。

上述与会专家们在讨论到婴幼儿过敏防治的现状与前景时便表示:“由于家长对儿童过敏有着错误的认知,导致儿童在辅食、牛奶等补充营养方面产生过敏情况。

但近年来,家长防敏意识有所提高,开始从单纯的规避过敏源的方式转向寻求特医产品的帮助,保证婴幼在成长发育过程中营养的全面和多样性。

此外,儿科领域对于过敏问题防治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HMO的添加便为婴幼儿过敏防治打开了新思路”。

进院难、认知待加强 

随着《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正式实施,特医食品摆脱在药品与食品之间徘徊的尴尬境地,获得正式身份。

根据不同临床需求和适用人群,《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GB 29922-2013)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分为三类,即全营养配方食品、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和非全营养配方食品。 

不过,在顾欣鑫看来,解决身份的问题,是特医食品迈出的一大步,但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与此同时,顾欣鑫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进院难,是特医食品最后一公里需要解决的又一大难题。 

据介绍,普通全营养可以在医院、线上买到;疾病特医性的配方现在只能通过医院和药店,药房的通路很顺畅,但医院只允许药品进入。

在采购执行医院收费的过程中,由于在医院的体系里没有特医相关的收费类目和收费条码,医院没有办法收费。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问题,目前市场上对特医食品的认知仍待加强。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市场充斥着一些宣传各种功能的保健品,也对正规的特医食品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因为特医食品的宣传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不能提及相关功能、功效等。“特医食品政策监管严格,但同时还存在很多认知问题。”

艾媒咨询分析师指出,我国对特医食品采取注册制,政策监管十分严格,要求特医食品企业具备独立的生产线,并且在生产能力、研发能力、检验能力上都有较高的要求,加上特医食品从研发到生产线建设,再到顺利审批,时间约为2~3年,周期长,这就导致了行业的政策壁垒、资金壁垒和技术壁垒都比较高。 

另有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超过5成消费者认为社会认知度低是限制特医行业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缺少专业营养师指导,占比48.8%。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公众对营养健康的需求提升,但科普不足和营养教育是妨碍特医食品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加快特医食品在临床和公众中的普及将会是行业各方亟需解决的问题。 

石汉平建议,要让特医食品在疾病的治疗预防和康复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首先要提高对营养的认识,进行科普宣教,让更多患者和医务人员了解特医食品的临床疗效。


素材来自网络,如侵删

特医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版权所有 ? 上海九游会食品有限公司    沪ICP备1500635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