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以下简称特医食品)市场潜力大,在我国被视为大健康领域的新蓝海。但在我国这个特医食品消费潜力巨大的市场,国产特医食品因起步晚,所占份额极为有限。针对这一现状,本期刊登业内专家从研发、渠道、认知等多角度提出的相关建议,并对国外特医食品在我国的进口情况、发展布局进行梳理,以期为国产特医食品发展提供参考。
“2017年我国特医食品行业规模达到33.7亿元,较2016年同期增长30.12%,未来市场潜力巨大。但由于我国特医食品行业起步较晚,市场体系还不够成熟,国外品牌占据了我国绝大部分特医食品市场份额。” 近日,在“第五届跨学科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FSMP)高峰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营养系副主任蔡美琴如是说。
特医食品是指为了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据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索思卓等人于2016年的统计,国内90%以上的特医食品市场份额被跨国(合资)公司垄断,其中包括纽迪希亚、华瑞制药、雅培制药、雀巢公司等。
面对“潜力大份额小”的困局,业内专家认为,国内特医食品需要从特色研发、疏通渠道、提升认知等多方发力。
配方陈旧、品种单一是我国特医食品行业面临的一大问题。据了解,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到20世纪80年代特医食品才进入中国,并长期以药品形式进行管理。由于注册难度高、成功率低、配方更换困难,我国的特医食品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少数几家跨国企业占据,且在中国市场的配方陈旧。
“以雅培制药的安素为例,其配方还是20多年前的,蛋白质主要来自于酪蛋白和植物蛋白,而我们现在提倡使用的是乳清蛋白。”山东某企业营养与代谢事业部负责人表示,涉足特医食品的内资企业由于发展的局限,大多处在跟风阶段,产品多以模仿为主。
据悉,我国涉足特医食品领域的企业已超过30家,但只有少数企业能做到产品特色研发,而且产品在冲调性、口味、口感等方面与外企仍有较大差距。
“特医食品在改善肿瘤病人营养状况、促进病人康复、缩短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其研发需要紧贴临床,否则产品很难得到医生和病人的认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胃肠外科主任、临床营养科主任石汉平说。
复旦大学华东营养科主任孙建琴希望,特医食品研发能够实现多元化:“老年人常出现蛋白质营养问题,且消化咀嚼功能较弱,企业在研发相关特医食品的时候,应注重提高蛋白质含量,使产品富含氨基酸,且要方便老年人食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杨晓光强调,特医食品研发需要长期积累,配方应配合临床需求不断修改和调整。他建议,企业要加强特色配方研发,以降低同质化程度,使特医食品走上适应个体需求、实现精准服务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专家的上述观点得到企业认可。西安力邦临床营养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杨宏表示,特医食品的研发目前主要通过产品市场反馈、按照医院医生及临床营养师需求定制、与临床营养科合作共研等方式来贴近临床。力邦公司已与国内多位临床营养专家及临床营养科建立产品共研、市场探索、产品临床应用、临床营养观念普及、项目课题申报等多维度合作关系。上海九游会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袁斌文也表示,企业将针对特医食品成立专门的研究院,以提高研发的针对性。
国产特医食品市场份额小与产品销售不畅也有关,这一现象也被石汉平称为“中段梗阻”。
在2016年《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实施之前,由于缺乏规范管理,我国特医食品同时以药品和食品两种身份存在于市场中,销售渠道相对混乱。目前,在众多的特医食品中,只有婴幼儿特殊配方奶粉发展相对成熟,购买也较为方便。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特医食品要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的指导下使用。有业内人士认为,特医食品的医院销售渠道应该拓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卞华伟曾公开表示,特医食品在医院销售仍面临诸多障碍。首先,特医食品被认定为食品而非药物,如何开具处方是个问题;其次,对特医食品规范使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临床营养师在医院是稀缺资源。目前部分营养科人员是由临床营养医生、临床营养技师与公共营养师组成,这与“临床营养师”的概念并不能完全契合。
“造成特医食品中段梗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策不配套。”石汉平表示,营养治疗没有纳入医疗收费体系,是特医食品流通面临的突出障碍。“目前湖北、浙江、上海、广州已将营养评估纳入医疗收费项目,但全国大多数医院中的营养科医生及营养师都在为患者免费做营养评估,医生和营养师只能对患者提出相关建议,既不利于特医食品在医院中的使用,患者依从性也大打折扣。”石汉平说。据悉,在2017年7月发布的《广州地区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方案》中,营养状况评估、儿童营养评估、营养咨询等已经被纳入诊查费当中。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营养科主任张片红认为,特医食品要在医院得到更好推广,医院的相关工作应该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包括特医食品怎样到医院、如何配置、怎么使用、谁来发放、谁来监督、谁来对病人进行监测等。
孙建琴则建议,特医食品的应用不能忽略社区诊所和养老院。“老年人平均住院时间只有8天至9天,院内服用特医食品的时间太短,无法达到最佳效果。社区诊所和养老院有大量卧病在床、需要营养支持的老年人,社区医生可以指导企业开发相关产品。” 孙建琴说。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认为,由于研发周期长、企业投入大,而市场又偏小众,特医食品售价往往偏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特医食品的市场销售。企业只有充分调研、制订合理发展规划,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特医食品使用通道不畅也与临床营养知识的推广普及程度不高有很大关系。专家认为,对企业来说,医生教育和消费者教育必须双管齐下。
蔡美琴指出,一提起营养支持,老百姓就很自然联想到骨头汤、鸡汤,很少有特医食品的概念;很多临床医生对于营养补充的认知也还处于初级认识。石汉平也指出,大部分临床医生重视静脉营养,忽视肠内营养:“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对于特殊人群的营养支持,特医食品并不是可有可无。营养诊断与治疗的广泛普及需要时间。”
当然,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特医食品的科普在我国已经有了很大改善。据石汉平介绍,2013年第一届全国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学术会议参加人数只有200人,今年参会者已达到7000人。但临床营养师的巨大缺口在短时间内难以补上。
“宣教正确的营养知识本身就是一种治疗。营养治疗要落地,不能只停留在喊口号上。企业不但要结合各方需要生产出有特色的产品,还要充分借助媒体力量,帮助培养‘营养也是一线治疗’的观念。”石汉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