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机体代谢理解的深入和疾病治疗理念的更新,肠外肠内营养学已经成为一门为临床服务并涉及多个学科的交叉学科,最近5年国内外发布了相关指南四十余篇。为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决策,本文基于最新的循证医学成果,从营养筛查与评定、营养干预实施和特殊专科的营养支持进展三个方面对相关指南进行梳理和解读。从中可以看到,在各专科临床学者的努力下,标准的临床营养诊疗流程基本形成共识,但在实际应用中流程的每个环节仍有诸多细节问题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半个世纪前,为解决外科患者的营养需求,营养支持逐渐获得发展,成为现代外科学发展的四大里程碑之一,因此,也被称为“外科营养”。随着对机体代谢理解的深入和疾病治疗理念的更新,营养支持不再局限于外科领域,而逐渐成为一门为临床各学科服务并涉及多个学科的交叉学科,临床营养也由此得到迅速发展。近5年来,国内外发布了四十余篇肠外肠内营养学相关指南,涵盖营养筛查与评定、肠内与肠外营养疗法实施,以及肿瘤、肥胖、痴呆、肠功能衰竭、烧伤及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等多个方面。这些指南基于最新的循证成果,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决策,大大促进了本领域营养实践的发展。
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ASPEN)2011年发布的《成人营养筛查、评定与干预实践指南》指出,营养筛查、评定与干预是成人营养诊疗的关键步骤,并推荐:(1)对住院患者进行营养筛查;(2)对所有根据营养筛查判断出有营养风险的患者进行营养评定;(3)对根据筛查和评定判断出有营养不良危险或已有营养不良的患者进行营养支持干预。
2015年初,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ESPEN)更新了营养不良的诊断标准并规范了相关学术用语的使用,并同样推荐应对所有患者进行营养筛查,对有营养风险的患者行进一步诊断,常用的筛查工具有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简易营养评定(MNA)、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MUST),但并未对任何工具进行特别推荐,认为只要所使用工具经本单位验证有效且符合“筛查高灵敏度、诊断高特异度”的原则即可。关于营养不良的诊断标准,该共识在保留WHO制定的体重指数<18.5kg/m2基础上,将体重改变合并体重指数或去脂肪体重指数降低纳为诊断指标:(1)体重指数<18.5kg/m2;(2)在无意识体重丢失(必备项,指无时间限定情况下体重丢失>10%或3个月内丢失>5%)情况下,出现体重指数降低(<70岁者<20kg/m2或≥70岁者<22kg/m2)或去脂肪体重指数降低(女性<15kg/m2,男性<17kg/m2)的任意一项。同时,经专家讨论,进一步规范了不同原因导致的营养性疾病的术语(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