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医学用途食品,是指经特殊加工配制而成且必须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的指导下使用的一类特殊膳食食品。它绝非一种奢侈品,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它扮演的是雪中送炭的角色,比如纠正代谢失衡、减少感染等并发症、促进康复、增强治疗效果、降低整体医疗费用、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如果说中国的营养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那么特殊医学用途食品可能就是一个“黎明产业”。这句话有几层含意:一是特殊医学用途食品产业规模尚小,市场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二是产业发展迅速,蕴藏巨大的发展潜力;三是我国正在实施医疗制度改革,这对于特殊医学用途食品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利好因素,但眼下相关法规严重滞后,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制约。套用一句话:中国特殊医学用途食品产业,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其实,早在2000多年以前,被尊为“西医鼻祖”的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对营养不良就已经有所认识,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他说:“所有的病人中,营养良好者会有最好的结局,非常消瘦和消耗者是糟糕的。”希波克拉底当时使用的临床营养食品是加了蜂蜜的大麦粥。
20世纪80年代以后,既不同于药品,也不同于普通食品、保健食品以及膳食补充剂的医用食品(Medical Foods)发展起来。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在codex stan 180-1991标准中对“医用食品”进行了定义:需要特殊膳食管理的病人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服用的一类具有特殊膳食用途的食品,属于特殊膳食的一类。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将所有肠内营养制剂列为药品和食品之外单独设立的“医用食品”管理,医用食品的法规定义是:指为有特殊营养需求(根据公认的科学原则,通过医学评价确定)的病人进行特定膳食管理并在医生监督下食用的一类食品。总体分为以下类别:完全营养配方食品;不完全营养配方食品,包括单独“模块化”类型产品,使用前可以与其他产品混合(如蛋白质、糖类、脂肪模块);针对12个月以上、有代谢(遗传)障碍患者的配方食品;口服补液产品。
欧洲有关临床营养产品的定义比美国FDA的定义更为明确,欧盟定义这类产品为“特殊医学用途食品”,指经特殊加工配制而成且必须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的指导下使用的一类特殊膳食食品。名字虽然不同,但内涵与美国大体上一致。这类食品主要是为了满足由于完全或部分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或代谢紊乱人群的每日营养需要,或满足由于某种医学状况或疾病而产生的对某些营养素或日常膳食的特殊需求。大致可分为4类:完全型营养制剂、不完全型营养制剂、代谢性疾病制剂、口服补液产品。在我国,这类产品还没有专门的分类,有些作为药品进行注册,有些按食品管理,没有统一的法规进行有效的管理。
不同于广义范畴的特殊膳食和传统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食品具有以下使用特点:有相对特定的适应证,某些产品的特定性与药品相同;产品的构成属食品类别,但销售渠道和购买方式与药品近似;产品的使用决定权往往不是使用者(消费者)本身,而是医务人员;很多情况下,需要与插管、造瘘等医疗手段相结合。有些特殊医学用途食品并未改变营养成分,只是改变了食物的性状或形态。比如,正常人吞咽时,喉口关闭,食物由咽部吞入食道。而中风患者却常常发生食物误进气管而导致窒息的呛食,针对这个问题,有些产品把食物变成糊状,从而避免食物刺激喉口引发呛食。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全球特殊医学用途食品的市场规模大概为560~640亿元人民币,每年以6%的速率在增长。其中,北美、欧洲、日本的市场规模和增速分别为270~300亿元人民币和3%、130~150亿元人民币和5%、100~120亿元人民币和7%。
中国特殊医学用途食品市场在过去几年里发展迅速,平均增长率是37%,但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其规模仅6亿人民币左右,相当于全球的1%。不过,与其他成熟市场相比,中国市场的诱人之处在于其所蕴藏的巨大的发展潜力,所以,这是一个黎明产业,最近我国正在实施的医疗制度改革,对中国特殊医学用途食品产业的发展更是一个利好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