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状态下,不能正常进食或进食不足者应采取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手段,营养支持方式选择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或两者联合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胃肠道功能和对营养供给方式的耐受程度。通常是根据疾病的性质、患者的状态及主管医生的判断而定。近期主要介绍肠内营养的基础知识及实施原则。
肠内营养是一种采用口服或管饲等途径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能量及营养基质的营养治疗方式。存在营养风险/不良的患者,只要胃肠道有功能,应尽早开始肠内营养支持。早期接受肠内营养可以增加能量、蛋白和微量营养素摄入,改善厌食和乏力的状态,维持和改善营养状态,减少并发症。
肠内营养的途径主要取决于患者胃肠道解剖的连续性、功能的完整性、肠内营养实施的预计时间、有无误吸可能等因素。根据途径不同可以将肠内营养分为口服营养补充和管饲营养支持。
一、口服营养补充是肠内营养的首选,适合于能口服摄食但摄入量不足者,是最安全、经济、符合生理的肠内营养支持方式。存在营养风险/不良时,在饮食基础上补充经口营养补充剂可以改善营养状况,但不影响饮食摄入量。经口营养补充可以减少卧床患者的营养风险和手术后并发症。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口服营养补充剂,可以减少发生压疮的风险。
二、如口服营养补充不能或持续不足,应考虑进行管饲营养支持。管饲的优点在于管饲可以保证营养液的均匀输注,充分发挥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常见的管饲途径有鼻饲管和经消化道造口置管。
鼻饲管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主要用于短期进食障碍患者(一般短于4周),优点是并发症少,价格低廉,容易放置。鼻饲管经鼻腔植入导管,管端可置于胃、十二指肠或空肠等处。根据其位置不同,分为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管和鼻空肠管。
鼻胃管喂养适用于胃肠道连续性完整的患者,缺点是存在反流与误吸的危险。
鼻十二指肠管或鼻空肠管是指导管前端位于十二指肠或空肠,主要适用于胃或十二指肠连续性不完整(胃瘘、幽门不全性梗阻、十二指肠瘘、十二指肠不全性梗阻等)和胃或十二指肠动力障碍的患者。此法可一定程度上减少营养液的反流或误吸。
经鼻放置导管可导致鼻咽部溃疡,鼻中隔坏死、鼻窦炎、耳炎、声嘶以及声带麻痹等并发症。聚氨酯或硅胶树脂制成的细芯导管比较光滑、柔软、富有弹性,可以增加患者舒适度、减少组织压迫坏死的风险,能保证鼻饲管的长期应用,尤其适于家庭肠内营养患者。从鼻尖到耳垂再到剑突的距离即为喂养管到达胃部的长度,一般为55cm,再进30cm则表示可能已进入十二指肠。置管操作可以在病患者床旁进行,也可在内镜或X线辅助下进行。床旁放置肠内营养管可以先放鼻胃管,然后让其自行蠕动进入小肠。置管前给予胃动力药有一定帮助。导管位置可通过注射空气后听诊、抽取胃液或肠液、X线透视等方式加以确认。内镜或X线辅助下放置鼻肠管的成功率可达85%~95%。
经消化道造口管饲肠内营养避免了鼻腔刺激,而且可用于胃肠减压、pH监测、给药等。适用于营养支持时间较长、消化道远端有梗阻而无法置管者,或不耐受鼻饲管者。消化道造口常见的有胃造口、经皮内镜下胃造口、空肠造口等。
1)胃造口可采取手术(剖腹探查术或腹腔镜手术)或非手术方式。
2)经皮胃镜下胃造口术无需全麻,创伤小,术后可立即灌食,可置管数月至数年,满足长期喂养的需求。
3)空肠造口可以在剖腹手术时实施,包括空肠穿刺插管造口或空肠切开插管造口。优点在于可减少反流与误吸,并可同时实行胃肠减压,因此尤其适用于十二指肠或胰腺疾病患者,以及需要长期营养支持的患者。为充分利用小肠功能并减少腹泻,插管部位以距屈氏韧带15~20cm为宜。如患者经济条件允许,应尽量使用配套的穿刺设备。